同志们:
上个月,在全国普查业务培训班期间,国务院普查办组织召开座谈会,与会代表提出 6 类 20 个问题。会后,国务院普查办组织认真研究,决定召开两个会议,一是 1 月 6 日的国务院普查办第 4 次全体会议,国务院普查办各成员单位就地方和部门反映的普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认真 讨论,从普查工作组织和技术统筹角度进行了安排部署。第 二个会议就是今天的省级普查办主任和省级技术组普查工 作视频会,主要通报 2020 年全国普查工作和近期重点工作安排,交流工作进展,介绍普查总体技术方案,部署推进 2021 年普查工作。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省级普查办主任、副主任和工作组、技术组组长,国务院普查办及工作组、技术组主要成员。刚才,袁艺同志代表国务院普查办通报了 2020 年全国普查工作总结,就当前重点工作做了安排,四川、湖北、湖南三省普查办作了交流发言,国务院普查办技术组史培军、汪明教授做了很好的发言,我都赞同。下面,我代表国务院普查办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 2020 年全国普查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2020 年是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元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各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普查领导小 组和普查办部署要求,精心谋划,积极推动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2020 年 11 月 30 日和 12 月 15 日,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国务委员王勇同志两次做出批示,“对各地各部门和普查办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应该说,去年一年,各地各部门普查工作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
一是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普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 查的通知》精神,成立了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目前为止,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成立了省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国 94%的地市和 76%的县(市、区)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其中,天津、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海南、重庆、陕西、甘肃、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7 个省级实现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机构全覆盖。各级普查办认真负责,将普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印发普查通知,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组建技术专家团队,编制技术方案,积极争取普查经费,加强培训指导和宣传。全国普查试点的 6 个地市和共计 122 个县区都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都组建了工作专班,细化部门任务分工,基本形成了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普查试点工作体系,确保了普查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全面完成北京房山、山东岚山试点“大会战”,探索了普查组织实施和技术统筹模式,为全国普查试点打下很好基础。考虑本次普查技术难度大,组织模式统筹协调任务重,直接全面展开会导致普查工作质量和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普查工作按照“先试点、后展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又分试点“大会战”和全国试点。试点“大会战”主要验证尚不成熟的普查技术方案,探索普查组织实施模式,摸索完善普查统筹协调方式。期间,技术组牵头,各行业部门积极配合,压缩修订初始过于理想化、过于繁杂的技术标准规范。全国试点阶段,将进一步摸索验证技术规范适用性,进一步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普查组织模式,进一步探索普查多部门统筹协调推动部门数据成果共享,进一步推进涉灾部门技术体系的统一。经过半年多来各方面的通力协作,北京房山完成试点“大会战”24 类 78 项任务,山东岚山完成试点“大会战”25 类 92 项任务,在普查任务统筹、技术队伍组建、工作经费测算、扁平化实施方案编制、技术规范优化、软件系统功能调整、评估与区划成果验证等方面发挥了先行先试作用,实现了既定目标,形成“房山经验”和“岚山经验”, 为全国普查试点提供有力借鉴。
三是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点的普查工作模式。北京、山东试点“大会战”房屋建筑调查中充分调动 基层组织力量,房山区动员了 23 个行业管理部门、全区 25个乡镇街道和 626 个村社区的近 2600 名行业、基层工作人员和群众, 岚山区将全区划分为 281 个普查网格,确定 642名基层干部、3400 名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和志愿者为基层普查员,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基层一线人员作用,形成“政府+ 专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普查的良好氛围。通过试点“大 会战”探索的广泛动员人员参与、普查之花遍地开放的组织模式,就是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知识的普及、意识的提升和 能力的培训,比普查工作本身更有深远意义。江西、黑龙江等省普查办精心谋划,编制了普查工作宣传片,社会反响很好。河南省普查办协调省保密局对全省 18 个省辖市、10 个直管县普查行政人员进行了保密培训;协调省军民融合办对30 余家技术支撑机构、180 余名技术人员开展普查保密专题培训并取得风险普查保密培训结业证书;组织开发了普查网 络培训平台,做到线上线下双培训。贵州省遵义市结合自身 实际,将白酒行业安全风险纳入普查对象和范围,通过普查 摸清隐患底数,为确保当地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权威风险信 息。各地探索的普查亮点不少,也请及时总结,在全国进行交流借鉴。
四是坚持“边普查、边探索、边应用”,及时开展普查 数据与成果应用。据初步估算,90%的普查数据和成果将直 接应用于地方党委政府,地方各级各部门是本次普查成果的应用主体。北京房山区通过开发原型系统完成了 7 大类 24 万余条数据的汇集,形成了“一张图”的综合性展示。深圳 市龙岗区在普查清查阶段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区政务服 务数据管理局+技术支撑机构”的应急数据资源库,在大数 据应用方面的措施和成效为全国普查试点提供了示范。江西按照研判、发布、避险、救援“四个精准”的要求,在 3 个试点县开展灾害风险隐患点减灾避险转移“一张图”研究开发。浙江研发了“浙江安全码”应用,通过汇集相关部门提供的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危房等高风险区域的受威胁人员基础信息和大数据推送,对受灾转移人员实行动态管控和 精准转移。贵州遵义市依据普查成果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100 余处,补充各类抢险救灾物资 100 余万元,有效应对了2020 年“6.11”正安县 500 年一遇和“6.22”桐梓县 50 年一遇的重大汛情险情。这些通过普查试点探索的数据成果应用范例证明,普查工作花钱少、效益大、社会反应好,各级 普查办要结合普查工作目标任务,切实大力宣传普查成果的潜在效益。
五是突出保障,落实普查工作经费和队伍建设。经国务院普查办统筹协调,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落 实 2020 年中央财政支持 7 亿元,2 亿用于支持中央各行业部门普查所需技术开发、组织实施和业务培训,转移地方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资金 5 亿元,用于支持各地区完成试点任务和全面调查铺开前的相关准备工作。中央财政对地方为补助资 金,各地要提高普查效益成果应用于当地的认识,继续给予 经费支持,国务院普查办也已协调财政部加大 2021 年中央财政转移支持地方力度。各地区高度重视普查工作,积极协 调落实地方经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12 月底,各省份落实经费累计 3.9 亿元。各地区配齐配强技术支撑队伍,据统计,截至目前,30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了普查办技术支撑团队,选聘 225 家技术支撑单位从事普查相关技术类任务,为统筹做好普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
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普查工作技术难度大涉及面广、统筹协调任务重,对各级普查办和技术团队来说都是考 验。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普查工作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对普查办和技术团队来说更是个考验。过去一年中,各级普查办和技术团队经受住了考验,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认真扎实推进普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我代表国务院普查办向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把握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重点工程之一。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将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作为重点工作部署开展,总书记关于普查的意义、目的、要求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普查工作、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高度重视、强化推动,把此次普查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增强做好普查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
一要坚持组织到位、高位推动。本次普查是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的第一项,也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从各部门来说,对推动本部门业务信息化、行业治理、提高管理效率将起到积极作用,更是落实“以人为本”、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支撑。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将普查工作作为党委政府当前一项重要工作,认真部署落实,全面组织完成普查工作。二要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统筹推进。与以往开展的单灾种调查不同,这次是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综合”、“风险”、“普查”是这次普查的特点和亮点,突出表现为“三个第一次”:一是第一次开展 6 大类 21 种自然灾害风险要素调查、隐患排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的全链条式普查。“风险”既体现在致灾情况的调查和评估,也有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次产业等承灾体调查和评估,还是对历史灾害、综合减灾能力、重点隐患的调查和评估。“普查”体现在灾害种类、灾害风险、区域的全覆盖。二是第一次推动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有机融合,真正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真正推动部门数据共享共用。各地要积极做好与本级统计部门各类数据的对接和共享。三是第一次实现在统一的技术体系下开展普查,组织各相关部门联合采用统一到灾害风险调查评估技术框架、风险区划技术框架和综合防治区划技术框架来完成各单灾种的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多部门协同完成的综合性成果。国务院普查办分赴各部门统筹协调,技术组不定期开展技术统筹,通过本次普查将各部门技术规范标准尽可能统一,国家层面推动先期实现,各地分级分步完成。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于我们来说,责任很大,挑战很大,既要落实责任,也要有科学态度,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数据和成果。这次普查涉及多行业、多要素、多环节、内容全、技术要求高、时间紧、综合性强,国家层面有17 个部门直接参加,大量的工作又在地方和基层,因此“横纵”、“上下”的统筹协调更加重要。对省级普查办是挑战,综合防灾减灾部门,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所以说,重点在“统筹”,难点在“统筹”,亮点也在“统筹”。各级普查办不能用应急管理部门眼光看待,要立足综合防灾减灾站位,利用普查工作强化综合协调职能,必须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责,各参加部门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按照各自职责任务,主动对接、主动参与、主动配合,协同做好普查工作。三要坚持开放普查,广泛动员,形成各方普查合力。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宗旨是降低灾害风险、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也必须为了人民群众 依靠人民群众,要广泛动员,形成“政府+专业+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格局。要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得普查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去。普查工作不是为了普查而普查,通过普查工作,要着力提高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认识,既重视普查成果,更要重视普查过程。通过普查工作,要努力做到进一步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把各方面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上来,认真践行“两个维护”;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委政府灾害风险意识,压实自然灾害防治主体责任,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筑牢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人民防线;进一步明确各部门防灾减灾职责分工,充分发挥综合减灾效益,深化巩固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成果,解决“防”和“救”、“统”和“分”等关系;进一步推进“智慧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基于普查统一的底图、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技术规范、部门间数据的共享,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科学化、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锻炼并形成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谋划和立项实施,夯实自然灾害防治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对自然灾害工作有专门表述,按照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讲话要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既是当前紧迫任务、也是长期战略任务,要久久为功。普查成果作为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本次普查是一次机遇,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各地区、各部门既是普查工作参与者、贡献者,更是应用者、受益者,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既是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应用者,受益者,一定要提高认识、形成支持合力。
三、高标准严要求,积极推进 2021 年普查工作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做好普查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打好基础,意义重大。2021 年是普查工作非常关键一年,既要完成普查试点任务,又要全面启动普查工作,任务很重。下面,我就做好近期普查工作再强调几点。一是进一步夯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普查办统筹协调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 10 月 10 日中央财经委三次会议讲话明确指出,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自然灾害防治格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灾害风险意识,既要在救灾工作中冲在前、做得好,更要在防灾中做在前、做得好。按照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这次普查工作的原则是“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因此,普查工作由地方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普查办统筹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协同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好普查工作的主体责任。普查办要落实好统筹协调和保障服务的职责,突出表现在 6 个方面:一是要在试点任务分配与方案编制方面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理清各项试点任务的责任部门、责任地区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试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要在试点工作进度方面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确保“上下游”、“左右岸”任务顺利衔接。三是要在试点数据和成果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严格落实各行业部门质量控制的主管责任和普查办综合性审核责任,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各项试点任务。对调查数据,各部门将出台质量控制细则,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审查工作,确保数据可靠可用。四是要在试点绩效考核方面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采取通报、听取汇报等多种方式严格督促检查,确保各项考核目标如期实现。五是要在经费统筹使用上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尤其是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印发的经费管理办法,合理合规使用,支持省级相关部门和试点地区完成普查任务。六是要在普查工作宣传动员和信息通报方面发挥统筹作用,切实形成全社会支持、配合、参与普查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进一步发挥试点市县在调查类任务实施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本次试点工作,既涉及调查类任务,也涉及评估类任务,还涉及区划类任务,要充分发挥地方各级的优势,调查类任务以试点市县为主,评估与区划类任务以省级为主。调查类 47 项技术规范已于去年年底印发,调查类软件系统也将于近期集成下发,各行业普查实施方案也将进一步修订印发。要在共性调查任务统筹实施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房屋建筑、学校、医院、产业、经济等现场调查任务方面,充分挖掘各部门已有工作基础和数据成果,合理确定普查工作增量,一次性完成共性调查任务,避免多部门重复调查。要充分动员并发挥基层乡镇、村(社区)的作用,承担房屋建筑、减灾能力调查的具体任务,通过普查,摸清基层风险隐患底数、提升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要在普查试点成果应用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将各类普查数据和成果应用到日常的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综合治理和风险管理工作中,让普查成果更好地服务地方基层。三是高质量如期完成全国普查试点任务。12 月 1 日,全国试点推进视频会对全国普查试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各地区要严格按照《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地方试点任务》的安排,加快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的落实。全国试点的目的还是让各地进一步熟悉了解普查查什么、怎么查,进一步验证普查技术方案,进一步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普查组织模式。各级普查办要加强工作统筹和进度调度,及时督促本级各行业部门完成相关任务;要及时汇总分析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要同步推动省级实施方案的编制与优化完善。四是注重试点工作总结,稳步推动全面普查工作。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工作部署,今年 3-4 月要完成全国试点主体任务,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技术规范、软件系统,4-5 月正式全面启动全国普查工作,年底前完成省级各行业调查数据和成果汇总,形成国家级分行业成果,适时启动省级各行业省、市、县三级单灾种、单要素评估与区划工作。各省份要及时开展试点工作总结,切实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工作组织和技术统筹模式;要积极争取落实各级普查工作经费,各地通过试点总结理清所需经费及标准,国务院普查办协助支持保障,为顺利完成普查调查工作奠定预算保障。五是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强化普查数据质量和成果应用。要注重加强数据质量控制,专业部门要指导一线人员普查,提高调查数据质量,严格按照统计法有关规定和本次普查的具体要求,如实提供数据和填报普查表,确保数据完整、真实、可靠;有的数据要结合工作实际定期更新,确保第一手准确。在数据运用上,普查工作要及时将普查调查得到的数据在相关部门间实现共享,特别是实现致灾部门数据和承灾体部门数据的融合,融合很关键,没有融合很难科学完成灾害风险评估、区划和综合防治区划,要坚持“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工作原则,及时将验证后的数据按一定工作规则共享,及时反馈市县基层做好应用。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做好灾害风险普查、保障国泰民安,责任重大,惟有奋斗,方可取得成功。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王勇国务委员批示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形成工作合力,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完成 2021 年普查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的成绩庆祝建党 100 周年。2021 年已经到来,我谨代表国务院普查办向各级普查办和技术团队,向所有参加普查工作的同志们致以新年良好的祝愿,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